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

狂舞派3 - 香港的年輕人

戲院一開業,第一部想看的是 狂舞派3。
過年前看了tralier,已經有感覺應該是和狂舞派1聊夢想的熱血不一樣,本來還會有一點點期待會為這個城市點燃一點點希望,但故事發展和我們的城市一樣,導演說這不是絕望,但我想這是無力,年輕人對前景迷惘,也迷失在這繁華的城市。

狂舞派1是2013年上畫的作品,故事是講述熱愛跳舞阿花追夢的故事,那時候我進場看了兩次。
黃修平導演的電影在2015年還有上映「那一天我們會飛」,都是和夢想有關的故事。
狂舞派3是在講一群因為租金便宜而進駐工業區的創作人,這群人被稱為KIDA,當中包括了《狂舞派》及《狂舞派2》的台前幕後,他們收到了一個工作邀請,是龍城區的優化項目 - 『狂舞。街』。

來到2021年,香港年輕人好像失去了談夢想的機會。
狂舞派3也來到了現實,我很喜歡海報上的一句「歡迎嚟到呢座城市」。作為2020年台北金馬影展閉幕電影之一,讓香港以外的觀眾感受一下,在香港年輕人談夢想的現實。
買不起房子,聚居在工廈發展夢想,在工廈會被地產霸權加租,被查牌,面對財團的機會,為了想要更多人認識、欣賞自己,明明反叛的HIPHOP要商業化,要妥協,壓低水準,想要反抗,換來的是暴力鎮壓。
要發光發亮,讓整個城市的人看到自己,好像總是要作出很多妥協。盡管現在進戲院,看一場戲也要妥協,留下個人資料。
我不知道這樣說算不算劇透,但這是現實,是日常。

當中HEYYO和呀DEE的故事線尤其吸引我,為了現實,出賣靈魂?要開飯呀。
為了生活,誰沒有妥協過。他們都知道這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,但真正想做的事難以維持生計。我喜歡導演寫實地寫了這部分,也沒有硬要正面樂觀地去講這部分,也沒有寫出一線生機,或者生機就是妥協了還能賺到錢。

在戲裡有一段戲,隨著狂舞街的成功,惹來同路人的指責,我一直思考的是:這樣的發光發亮,真的這麼不恥嗎?
站在道德高地,當然把HIPHOP精神商業化是荒謬,連同地產霸權的行動,是二五。
但這樣的推廣,的確可以讓更多人認識HIPHOP,認識街舞,或者最後商業活動讓這一切失去靈魂,但也許就像HANA的Fans一樣,會讓人有某種能量, 也可能是某種啟蒙。
該怎麼指責,該不該指責,我都還在思考,但我想真正有興趣有火的人,不會沒有靈魂的去觸碰HIPHOP。又或者如果真的要做商業的推廣時,也要盡力去做有火的作品,這樣才對得起妥協的自己,只能堅持自己,別人的指責控制不了。

很多人說這部戲,更像是紀錄片,用狂舞派的主演記錄整個困在工業區的年輕人的生活。我想我還是會推薦狂舞派3,因為這是每個香港人都該了解的香港年輕人,香港也需要這樣真實貼地的香港電影。
看完電影一刻心情是沉重的,香港追舞的年輕人好辛苦,這是現實。也需要時間消化,裡面存在著太多太多訊息。或者可以把裡面的RAP都重新閱讀。
謝謝導演大膽地誠實把這群追夢年輕人的掙紥、想法都一一表達,為香港年輕人記下這個時代。
經過2019-2020年,或許香港再也沒有年輕人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狂舞派3 - 香港的年輕人

戲院一開業,第一部想看的是 狂舞派3。 過年前看了tralier,已經有感覺應該是和狂舞派1聊夢想的熱血不一樣,本來還會有一點點期待會為這個城市點燃一點點希望,但故事發展和我們的城市一樣,導演說這不是絕望,但我想這是無力,年輕人對前景迷惘,也迷失在這繁華的城市。 狂舞派1是201...